“我” 回来了,但 “我” 很快又会重新出发
QQ 空间电脑端和手机端格式不互通实在令人烦躁。它的权限控制设计也很古老。笔者决定复制多一份副本并加以修改发布于此。还请各位看客高抬贵手。
自从高中毕业后,我好久没回 QQ 空间写日志了。现在,我心血来潮有感而发,想痛快地说一顿,所以回来了。
我在互联网上认识了不少朋友,也在现实中保留着不多的朋友。朋友们,最近的疫情确实艰难,希望大家先保重好自己的身体,照顾好周围的人。
等你们闲下来了,我们再来看看下面的文字,好好说道说道。
1. 大学毕业以前
在我大学毕业之前,我把我 2017年9月1日 前的说说和日志,都用当时 QQ 空间出的新功能 “封存” 了。
现在回头看,可能是我也受到了发生在 2017 年前后的提速降费的影响(参考 tombkeeper 的微博 https://m.weibo.cn/1401527553/4769417797832257 )。中国互联网在这期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(事实上,它发生得可能比 2017 年更早)。这种变化让我感觉言论可能不再如以前自由。我心目中大家其乐融融的互联网 —— 当时我心灵上的净土 —— 似乎、可能 已成过去。
危机让我感到恐惧。不光是我即将毕业之际的工作问题让我感到焦虑,还有很多很多很多生活和我心理上的问题需要得到解决。但我仍然相信在这混乱的世界里,知识能带给我勇气。
在大学之际,我学习了各种各样力所能及的东西。不怎么花钱的、对初学者友好的兴趣爱好有很多,而 数学的编程、音乐的编曲、语文的写作 最终成为了我的三大精神食粮 —— 也许这些都和 现在已经被泛化定义的,但在我内心中象征着开放包容的 二次元 有关。
我很幸运,在毕业的时候做出了相对正确的选择:成为一名互联网行业下的工作者。一方面,我确实是对编程很喜欢(可能也没那么喜欢),我享受编程对我来说的“可控性”;另一方面,编程给予了我更多的正反馈。这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。
编程某种程度上,和数学一样:对于数学,只要你遵循公理,就能推算出定理;只要你遵循定理,你就能知道计算的结果。客观规律不随人主观的看法改变。类似地,对于编程,只要你遵循计算机的运作方式,那么你输入什么,计算机就会输出给你什么,就这么简单。
当然,实际了解编程后,我发现只有在控制台上输出 Hello World
才是一件简单到无法再简单的事情。从小并非在一线城市长大的我,自然不是第一批互联网公民,在我起步的时候,我就已经落后了很多顶尖的同龄人:我在写 Hello World
,别人可能已经在做如今热门的 AI 研究了。
但是这有什么所谓呢?比你有天赋的人还比你努力,你努力就没有用了吗? 我对此是不敢苟同的。这也是我高中的时候,写《缓慢的悲鸣》的原因之一。我们早年的教育只看每个人的成绩,而忽略了集体的作用:一个人再优秀,个人的能力也是有限的;只有人与人之间的合作,才能做出更好的事情。
遗憾的是,那时大多数的老师并不会教育(和我一个学校的,现在长大成人的你们,你们应该知道我特指哪些人)。而教育资源的倾斜、教育制度的不完善等等原因,导致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:成绩前几的学生,大多人缘极差。
我不想在此讨论为什么(稍微动用一下波洛提到的灰色小细胞吧),我只是想说,我努力、你努力是我们各自的事情,是对各自的人生负责的事情 —— 没有任何事物能强制让你不努力。
当然,现在的互联网的政治正确是“躺平”。我也躺平,但是我躺平是因为我累了我需要休息(事实上我之前也确实需要休息),而不是 我想躺平就躺平,我不努力了,努力就是所谓的 “卷”(如果有任何一个人真的这么想,那么我建议你现在不应该继续读下去了,不然你只会做一些乏善可陈的思考,然后恼羞成怒想骂我一顿)。
互联网让一些所谓的热词大行其道、好不威风,这会在潜意识中影响着人们对词汇的理解。有些网民,不知道是机器人还是水军还是怎么的,他们单一的表达方式,甚至连如今的 AI (没错,比如 ChatGPT)都不如。你们瞧瞧,这是不是失败的教育?
这不是失败的教育。因为在某些地方某些时期,根本没有教育可言。所以回过头来说,虽然我一直讽刺(好吧,可能并不是一直)我们所受到的教育,但是至少比起我毕业后看到的一些东西来说,我们在学生时代所遵守的规则,已经是很稳定、很单纯、比较鼓励人积极的一面的了。
2. 大学毕业以后
毕业后的我,工作到现在已经过去了 4年多。经历了一些大大小小的事情,恰好最近因为疫情+出差+工作暂时没那么忙+其他各种原因,我没法干别的,所以我有闲心在大晚上说这些感想。
关于我遇到的不同的同事以及互联网整体的工作环境,我不想在此多言(我觉得 4 年还观察不出什么值得详细说的东西)。我想继续说的是,即使是在看似飞速发展后的昨天,因为 3 年疫情增长放缓的今天,中国的互联网仍然有光辉的明天。疫情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变化,这是我继 2017 互联网之后,再次感受到时代的浪潮。浪潮可能会将人吞没,但它不再让我那么恐惧。
我从疫情开始后不久,从一家公司跳槽到另一家公司,保持在一个虽然文化底蕴不太足够、但相对开放且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里生活着。新公司和前公司不太一样,大家更年轻、更好说话、更开放和自由 —— 这是我心目中互联网应有的样子。我在此工作了一段时间,然后基于各种原因(无论是个人的还是集体的),转岗来到了现在的部门。新的部门在一个更加开放包容的城市,我感觉境况比以前的更好了。
当然,不同的公司有不同的部门;而现在的部门也并不是完美的,它只是适合我目前的状态。无论是和我共事的同事,还是我们做的事情,我都感到很自在;有困难,但是大家能一起克服;有事情,大家摊开了说。工作本质上仍然是人类众多交流方式的一种,所以工作对我来说不单单只是赚钱而已。
正如我在《缓慢的悲鸣》中提到的:人毕竟不是机器。人亦不是工具。我能理解工作的人们对不同事情的不同态度,但我也会有自己的选择,并像编程一样,稍微预料到我这么做的结果。至少从目前来看,世界线的偏差还在可观测的范围内,不是吗?
虚幻的作品来源于现实的呐喊,世界的变化来源于客观的规律。我想,在很长一段时间内,人性的规律是不变的,那么我为人处世的方法也应该会是不变的。
我很幸运,同时很感谢有一对负责任的父母,在我的人生中时时教导着我如何与人相处。一方面,他们是教师,更懂得怎么教育子女;另一方面,他们爱我,尽管时而凛冽,但那仍然是冬日中的一缕微光。
当然,我也遇到了很多朋友,无论来自何方,我们或通过现实,或通过万千光纤连接、交流,你们对我认识这个世界,对这个世界,都是不可或缺的。
这篇文章没有用到什么正经的文体。如果以当代的文学分类,应该算是随笔或者杂文;如果以现代的娱乐载体分类,应该算是多个短微博拼接而成的长微博。所以,如果对结构有意见,我会用披头士的一首歌名作为回复:Let it be。
3. 现在
最后,附上我最喜欢的国产电视剧之一,《武林外传》里的一段话,与君共勉。
李大嘴:哎 你说你们读书到底是为了啥呀
吕秀才:起初吧 我读书是为了功名
李大嘴:哎 这是真的
吕秀才:后来读着读着 心里就没底了 那么多书 汗牛充栋
李大嘴:哎哎 读书还能读出冲动来
吕秀才:不是冲动——
郭芙蓉:咳咳
吕秀才:——是冲动、是冲动 冲动到后来吧 突然就反应过来了
吕秀才:怎么说呢 就拿交朋友来说 用的是心 它不是用学问
吕秀才:咱们读书 不是为了去炫耀 而是为了更好的沟通
出于版权原因,不方便直接放图,感兴趣可以搜索一下:第十三回【争自尊大嘴扮文豪 解危难湘玉设大赛】中的 17分02秒。
相聚后总会再见,朋友们,我们下次再见吧。
—— 写于 2022.12.10